2013年12月11日 星期三

中資來台會不會壟斷台灣產業?

最近服貿協議爭議不少。但最多人提到,也最恐懼的劇本,是中國企業挾龐大資產來台,會壟斷台灣產業(註1)。但這個描述其實有很大的問題。當然這是可能成立的,但是這個命題要成立,其實還需要很多要素的配合。我個人嘗試以我的理解來剖析這個問題。內容可能有問題,若大家有意見,可一起討論。


台灣市場是否吸引中國



首先第一個要考慮的是:中國企業進入台灣市場,最重要的吸引力是什麼?我想既然是企業,最重要的就是獲利了。那麼我們來分析看看,中國企業是否可以在台灣市場取得龐大的獲利。



思考一下,一個外國的企業想進入一個成熟的市場,如果希望能在這個市場取得一席之地,需要付出的成本的是什麼?我想最重要的,是需要對這個市場進行了解,並且針對這個市場的需求改變產品。這些其他已經在市場裡的企業,由於已經付出過這些成本了,因此相較已經在這個市場裡的企業,新進入的企業短期內需要付出更多成本。這就是所謂的進入壁壘,或稱進入障礙(註2)。


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我剛到上海時,工作的環境周圍是沒有全家的。當我在遙遠的浦東看到全家,踏進去聽到那常聽到的聲音時,那種跟台灣一樣的聲音勾起我的鄉愁,我簡直要哭了。而接著當我看到全家架上的貨品時,我又哭了--因為幾乎沒有我所熟悉的零食或泡麵。


很明顯,全家為了進入中國市場,經過了很多的研究。這邊的飲食習慣和台灣不一樣,因此茶葉蛋比台灣還要鹹;關東煮的湯是黑的,為了符合當地口味,還有麻辣燙;背後的飲料機則賣著豆漿,而洋芋片居然是黃瓜味和番茄味(圖1),水餃的醬料包則是烏醋。




圖1:中國的黃瓜口味樂事洋芋片(圖片取自古銅小莎blog)


如果今天台灣的全家直接原封不動搬來中國,中間一定會出很多問題(我上海的朋友很驚訝,告訴我小籠包就是要沾烏醋,不該沾醬油!)。因此這裡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個企業要進入市場,需要花費很多成本進行人事佈局,進行產品調整,還有各種經營公司所需要的場地費等等成本。如果要開工廠或超商,可能還要考慮原物料及相關素材的採購成本。這些成本可能會依據進入的方式有所調整,但基本上產品調整、人事佈局等等的成本則和本地企業沒有太多差異。


那麼這些成本是否值得?那就要看這個市場是不是可以賺的到錢。一般來說,外來企業到一個趨近成熟的市場,由於進入壁壘的存在,比其他公司更難以在一開始就壟斷市場。加上其他品牌若已經有了固定的死忠消費者,壟斷市場又更形困難,因此新企業比較可能只能佔有市場的一部份。但是,中國市場真的很大。以上海為例,常駐人口就超過整個台灣的人口。假設整個中國常常消費的人有2億,5%的市場佔有率就代表大約有100萬人會用你的產品。而台灣呢?5%的市場佔有率可能只有12萬的消費者,這個數字足以撐起來一間公司嗎?也因此,在中國,你只要滿足少部份客戶,公司就有源源不絕的金流;但在台灣,可能得滿足多數的客戶才行。


對照前面,進入市場的成本兩邊差距不大,但是進入市場以後賺到的金額差距卻很大--這邊很明顯就可以猜到,台灣市場事實上對很多國外企業而言,還不如中國市場有吸引力。所以許多國際品牌會到中國去設點,但卻不會在台灣設點,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因為這樣,才會有這麼多台灣的女孩瘋狂跑到上海來買名牌衣服--台灣連店都沒有,買不到(註3)。


那麼,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台灣市場有沒有吸引力?這個問題就很清楚了。進入台灣市場要重新佈局(物流、人事、產品、場地相關費用等等),賺的又沒有中國多,除非他覺得中國已經飽和了--不然幹嘛來台灣?因此,台灣市場對中國如果要有吸引力,就可能要符合底下兩個條件的其中一個:進入成本夠低(例如微信,只要繁體中文化,加上行銷費用即可),以及利潤夠高。 更重要的是,台灣的市場幾乎已經開發完全,沒有太多可以發展、搶市場的空間。各位可以想想,目前台灣的市場上,有誰敢跟統一挑戰?要挑戰,又要花多少成本?因此,比起穩定的台灣市場,還未開發完整、還不穩定的中國市場吸引力更大。


但要特別注意的是,這個利潤,可能不只有在台灣市場賺到的利潤,還有中國政府對該企業進行實質或各種檯面下的補貼行為所賺到的利潤。也就是說,如果中國政府考慮到政治利益,對中國企業進行大規模補助,其實還是有可能會有大批中資企業為了政治目的進攻台灣。因此如何避免來自中國政府的補助?這將會是服貿協議很重要的一點。


中國會不會壟斷台灣產業



那麼,中資會壟斷台灣的產業嗎?


中資企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許多台灣人對於中資印象不好。以旺旺中時為例,就算旺旺中時嚴格來說不算中資,但由於抵制嚴重,加上報導內容為了符合中國要求,內容和現狀多有出入,許多人已經逐漸捨棄中國時報而改閱讀其他報紙(註4)。如果中資企業以中國的方式對資訊進行篩選或鼓吹中國官方觀點,恐怕將會引起更多人的忿怒及抵制。在這種狀況下,其他堅持台灣價值的企業將會擁有更多的市場,而中國企業擁有的市場份額將會被壓縮。如果這個產業進入的門檻較低,那麼如果大企業被中資收購了,小企業反而可以趁勢而起,取得市場佔有率。因此如果要中資壟斷市場,該市場的進入成本應該會較高(例如要布線的有線電視地區頻道商),或原本就形同壟斷的行業。這些原本就較高的門檻會阻止小企業的興起,而減低壟斷之後要面對的挑戰。


因此在未來,中國企業在台灣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以港資包裝,儘量避免被認為是中國企業,以及儘量不採取中國的言論控制行為,避免造成反感及抵制。但若以港資包裝,則代表不用簽署服貿,中資一樣可以進入台灣,就像當年台灣以港資包裝台資,進入中國市場是一樣的。服貿協議簽署後,中資直接進入台灣減少了包裝過程的成本,但是卻會提高台灣消費者的疑慮。


就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外來產業進入一個在地化的市場之後,原料及運輸成本這些東西的成本會逐漸和原先在地的企業差不多。也就是說,中國企業就算來了台灣,原物料、通路成本這些頂多也是和在台灣經營許久的企業差不多,除非在生產程序中引入新的技術(或是黑心工藝),或是取得政府的補助,否則很難變得更便宜。只要針對中國企業進行違法查緝,避免中國企業以違法方式降低成本,以及阻止中國企業取得來自中國政府的補助,那麼除非有好的創新,中國企業頂多只會和台灣企業打平,難以達到掠奪性低價搶市的狀況。

為了避免這些成本的損耗,或許中國企業更可能會以取得股份、股權的方式來購買台灣公司,獲取經營權。而這些企業可能會有部份的人力調整,以及企業策略調整,但由於基層員工無法大規模替換為中國人,大部分的台灣員工並不會因此失業。


有人會擔心中資來台會採許一條龍的方式進行經營,導致所有的資金都被中國抽走。但在壟斷都難以達成的狀況下,如果中資刻意指定其他中國企業作為原物料來源,台灣的企業也可指定使用其他台灣企業作為原料來源;更何況,使用台灣企業作為原料來源,在品質上恐怕也比中國企業的保障來的好。

不過中資來台還是有一個可能的風險:以大規模的資金收購市場上大部分的台灣公司,導致背後看起來百家爭鳴,跟以前沒有不同,但實質上是壟斷。之後再提高價格,讓消費者沒有選擇。這部份的話,會建議制定反托拉斯法,對壟斷的公司進行打擊,以避免成為不公平的競爭。畢竟,這不是中資來台才有可能造成的;只要有大規模的資金進入台灣,就有這個可能。


無論如何,只要中資有本事,在台灣還是會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這一定多少會擠壓到台灣企業的市場,並促使台灣企業與中資進行競爭。在這個過程中,台灣公司將需要改變以往的作法以應付競爭,中資和台資企業也可能為了競逐人才而提升薪資水平,不一定是壞事。


中國高階人士來台是好是壞?

首先,這部份要分幾部份來看。就外國高階人士來台這方面來說,我認為對台灣是加分的。這些高階人士,可以帶來新技術、新想法、新管理方法。而這些東西,都可以讓台灣的公司更多元,也能提升台灣的產業素質。我認為外國的高階人士來台是好的。 中國也是一樣。許多中國的高階人士的經驗恐怕已經不是台灣高階人士可以比擬的。他們在巨大的市場上征戰過,在中國市場,有許多經驗確實是在台灣市場無法學習的。以資訊科技相關產業來說,中國的人口眾多,上網人口當然也很多。隨便開一個小網站,都可能要容納數萬人的流量。在這種狀況下,雲端運算的技術就非常重要。因此,對中國的資訊技術人員來說,製作一個使用雲端運算計算的高可用網站就非常重要。而這些技術,很多都必須在現場,以調整的經驗來學習。相較之下,台灣缺乏這種環境,自然在技術上會落後於中國。如果能引用有經驗的中國技術人員,對台灣的雲端運算技術當然會帶來一定程度的進步。 許多人擔心中國的高階人士會和台灣人競爭工作,這點當然是可能的。但是,為何要害怕競爭?如果擔心會在競爭中落敗,那應該多充實自己的能力,多攝取新的知識,而不是墨守成規,擔心競爭,不是嗎?我認為,如果能像這樣在能力上進行競爭,對台灣也是有利的。而競爭淘汰後的人力,也應當有管道可以進行自我成長,幫助這些人學習新的技能,重新投入職場。我個人認為這種讓人力資源可以再學習的機制是更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將可逐步將台灣那些過時的管理人員,升級為知道新技術、新方法的管理人員。 不過,中國畢竟是台灣的敵對國家。在引入中國高階人士的同時,也要小心他們在台灣從事間諜或相應的活動。如同中國監控許多台商的動向一樣,對於這些中國的高階人士,台灣還是要小心應對。但我個人認為,不用因為如此而因噎廢食。只要小心管理,適度的開放對台灣還是有幫助的。


中資會影響到言論自由嗎?



有人說,中資如果進入第2類電信業者可能會套用中國言論控制的法律,造成箝制言論自由。對於這點,我的看法是:這是有可能會造成的。但是,如果中資無法完全壟斷該行業(或該地區的行業),其他的公司就有優勢可以取得更多市場。而受影響的,可能只有死忠用戶。中資的行為會造成某些言論取得成本的提升,造成社會輿論的改變(因為總是有很多人不會積極去取得資訊),但不至於導致完全失去言論自由或是產生防火牆。


另外一種改變輿論的方式,是透過收購印刷行業,印製課本或參考書;之後藉著攏絡校務人員或是補習班,要求他們採用中資印製的教材,改變學生對中國或世界情勢的看法。


不過,我個人認為,除了輿論改變以外,網路訊息的監控會是更嚴重的問題。這些第2類電信業者非常可能會使用這些服務進行網路訊息的監控,因此隱私權問題還是存在的。由於這一點難以察覺,因此問題狀況恐怕會非常嚴重。而這點結合政治因素,中國政府就非常有可能會資助中國企業進入台灣,取得部份電信或相關行業,然後藉此取得台灣人民的個資及資訊,對台灣輿論進行監控。


這些監控、個資洩漏問題,就不是一般的經濟問題,而是國安問題。如果這類行業的進入門檻過高,則長期看來被壟斷的可能性大增,將會危及台灣安全。因此相關行業是必須堅守不能開放的。


另一方面,台灣還是需要開放及競爭。在中國工作的這幾年,我發現許多外商到了中國以後,帶來了很多外國管理人員,也帶來了不少新的技術。這些管理人員用新的方式管理人員,也提升了許多高階人才的薪資。以軟體業為例,當台灣許多老闆仍舊把軟體開發者作為打字員,不願意給予更多薪資的時候,在中國,軟體開發者已經在用最新的敏捷開發技術進行開發了,而同時台灣許多公司連版本控制軟體也不知道。相信這些提升工作環境、技術及薪資水準的效應也是台灣所需要的。


在中資壟斷的問題上,我的意見是:如果不是影響國安的關鍵產業,在政府立法阻止中國政府的補助、針對低劣的黑心手法進行查緝、制定好防止壟斷的反托拉斯法之後,應該可以適度開放,讓中國企業過來和台灣企業公平競爭。如果以上幾點做不到,則中國企業來台以後就有可能會藉著補助或粗劣的黑心工藝和台灣企業進行不公平的競爭。


服貿協議影響著台灣的各個面向,無論是評估衝麼利擊或是擬定策略,都要想辦法去思考中國政府和企業的策略為何,也要思考他們要的是什麼。如果決定要談服貿協議,如何在最少的經濟損失以及維護台灣國家安全下取得最多的利益,並且兼顧對方合理的收益,將是服貿議題所需要特別注意的點。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