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書本推薦:哲學哲學雞蛋糕-給動腦偏執狂的娛樂零嘴

上了高中以後,我才開始使用網路上BBS。在那個剛有ADSL網路的年代,上巴哈姆特BBS看人筆戰是我的娛樂之一。當時筆戰的起手式就是互稱閣下,並且針對對方的論點逐行逐行的攻奸,其實非常精彩。這些筆戰有時候吵的是萬年老梗的男女問題,有時候吵的是政治觀點或是社會議題。


後來隨著自己慢慢長大,到了PTT的年代,發現這些筆戰愈來愈多元,從政治、社會議題到生活中的小知識等等,不一而足。當時我只知道筆戰很好看,卻沒有想過該如何去分析一場精彩的筆戰。


我升上大學就讀生物學系時,猶記得當時有許多學者專家在鼓吹所謂的人文教育。有個老師也跟我們這學懵懵懂懂的學生推荐一本人文書:薩依德的知識份子論。


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人文學科的書籍。不能否認,這本書讓我感到十分痛苦。閱讀起來,就感覺像在越級打怪一樣。每字每句都要不斷的斟酌再斟酌,才能推敲出背後的原意。每翻過一頁,就要短暫的小睡一會讓我過熱的腦袋冷卻一下。雖然最後好不容易讀完整本書,但也讓我對人文學科產生恐懼。艱澀難懂,是我對人文學科的第一個印象。


在廢死議題吵的沸沸揚揚的時候,很偶然的在網路上看到一篇名為《雞蛋糕死刑地圖》的文章(註)。這篇文章巨細靡遺的把所有當時支持、反對死刑的文章論點都抓出來,並且對個別論點都有深入的論述。


這篇文章很快就抓住了我的注意。我沒有想到,哲學居然可以這樣子整理論點、整理邏輯並且幫助釐清混亂的筆戰戰況。當時孤陋寡聞的我,根本沒有想過人文學科也可以這樣淺顯易懂。我還記得那篇部落格的標題:《哲學哲學雞蛋糕》。


我才發現,一直以來自己的思考方式其實並不完整。我一直以來都是相信那些看似理性、中立、專業的文章,卻沒有去思考過文章的前提是什麼、沒有思考過文章的邏輯是否正確、沒有去看到這些論述背後的架構是不是有問題。


當時的我,只知道要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腦子去思考。但是我卻沒有想過,到底要怎麼思考。我知道我們的教育是填鴨,我也知道自己要培養獨立思考,但我卻沒有想過究竟要如何去分辨一篇文章的真偽。而《哲學哲學雞蛋糕》的老闆做到了,並且以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把這些背後的眉角描述出來。這讓我感到非常驚訝。


更重要的是,身為一個對文科盲,我以為我無法看懂人文學科背後的關鍵。居然有人可以這麼有心的撰寫出文普書,書中的例子也是近期的台灣時事。這種切入時事的教學方式讓我感到非常窩心。也讓我了解到哲學的重要。


法國從十九世紀起,就將哲學納入了中學教育的範疇。哲學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及批判能力的公民。這可以避免國家以教育之名,行灌輸意識型態之實,也可以避免教育成為推廣缺乏反思的道德教育。


但反觀華人文化下的儒家教學,事實上就是在推廣缺乏反思的道德教育。儒家教育並沒有告訴你經文是否有問題,只告訴你這些話是什麼意思,並且要求學生背誦。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只是一種把知識放到腦袋中的行為,而不是學習如何得出新的知識,也不會反思以往的知識經驗是否還能落實到現在的社會。也因此,我們許多人民,在面對權勢者的話術(比如某老闆說的話)時,往往缺乏反思、缺乏抵抗能力,反而會不加思索的全盤接受。這種缺乏反思、缺乏思考能力的問題,普遍的存在社會上。


現在我們的社會上,有許多人會呼籲大家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而其實,這就是培養哲學思考的能力。學習以哲學的角度去剖析問題、去思考問題。哲學,正是獨立思考的關鍵。


哲學其實不只是一門學問,更是探索自我、探索社會的關鍵。我強力推荐各位朋友,可以從這本《哲學哲學雞蛋糕:給動腦偏執狂的娛樂零嘴》來開始入門,學習哲學,學習獨立思考的方法,並且應用到生活,以及形形色色的政治、社會議題上。藉著這本書的入門,你將會更清楚的看見各種論點背後的脈絡。


購買本書:
http://www.taaze.tw/sing.html?pid=11100680527



3 意見:

DGDG 提到...

你大部分的論點我都很贊同,唯一不贊同的就是為何要扣上儒家的帽子說儒家都不進行反思?

論語.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想不讓我們進行反思的不是教育,而是我們自己不夠努力。

匿名 提到...

或者可以說是,格主所謂的「儒家」是指當代台灣的整體教育方式,而非孔子時代的原初的儒家精神。我想我們一方面不能否認當代台灣教育是整個結構都出了問題,不是只有個人努力就能扭轉整體的獨立思維潮流;一方面則可以儘量少用「儒家」這個字眼。

「儒家」已經變成一種方便的開脫之詞,常常論到台灣的社會或教育問題時,人們會歸罪給儒家。但實際上,一來是,所謂儒家精神,從孔子到現在已經經過太多扭曲與誤讀,現在人又很少真的去探究其本意就怪罪其上,常常缺乏論證。二來是,當用「儒家」兩字可以總結大部份社會與教育問題時,論者就不會再去剖析問題的根本原因。所以我認為,若不用「儒家」一詞,論述將會更具有建設性,歡迎參考!

Unknown 提到...

是的,我所謂的「儒家」其實是到目前為止,華人世界的教育方式。

孔子的確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但請問其中的「思」,真的是反思經文,是質疑,重新求證,還是只是反思自己?很明顯,我們都被教育為「有問題的一定是自己」吧?

就我的經驗來說,大部份華人的教育,都是給你一些奉為圭臬的知識,而不是鼓勵人去反思這些知識是不是正確、是不是要重新檢討。

論語這麼多東西,我們從小學到大根本沒有人告訴我們論語哪裡有問題,哪裡和現在社會不符,就是一個明證。連「小人與女子難養也」這種赤裸裸的女性歧視,都可以被扭曲以符合現在社會。

我們的教育,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教學生替老師(或替經書)找藉口。